一线人物 | 记住你的名字,也记住你的样子

来源 :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4-25

2025422

《中国出入境观察》2025年第4期杂志

警地长城专栏刊发

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

通过走访、翻阅档案

利用现代AI技术

历时半年

修复3位烈士照片的感人故事

《记住你的名字,也记住你的样子》


记住你的名字,也记住你的样子

如果烈士没有照片,我们该如何记住他们的样子?这个沉重的叩问,引发了一场跨越40余年的寻像行动

今年清明前夕,云南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警史馆烈士遗像揭幕仪式,成为一场特殊的重逢。当黑色绸布缓缓揭开,3张经过现代技术复原的年轻面容,穿越时光隧道,终于与新时代的战友们相见

这一感人瞬间,缘起于警史馆翻修时的意外发现。民警们整理展柜时,看到2021124日抓捕毒贩时壮烈牺牲的蔡晓东烈士照片旁,3个相框空空如也。

原来,这3位牺牲于20世纪的年轻战士,因年代久远,竟连一张清晰照片都没留存下来。

民警们历经近半年时间,翻阅数千份档案,走访数十位亲历者,借助 AI 技术,终于让模糊在岁月长河中的面容重见天日。

牺牲最早的李兴龙烈士,资料近乎空白。受当时条件限制,这位牺牲时年仅21岁的战士,连入伍登记照都找不到,居民身份证登记也并未像如今一样普及,导致寻像工作陷入僵局。

在档案室泛黄的《情况报告》里,民警发现线索:“37日晚,排长谢志勇、战士李兴龙、李明生前往处置景洪县一起非法持枪案。

根据《情况报告》的内容,民警决定从李兴龙烈士曾经的战友入手。

李兴龙生前战友李明生,还原了当晚情况。198137日,在边境村寨围捕持枪罪犯时,李兴龙一行遭遇伏击,他将战友护在身后,用身体挡住了射向战友的子弹,当场牺牲。

他牺牲那年,是他服役的最后一年了,当兵的那3年,他两次受到连队嘉奖,还是我们连的新长征突击手,无论什么事他都冲在最前面。李明生回忆道。

即将退伍回到家乡的他,却因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永远留在了边境线上。

19816月,李兴龙被追认为烈士。

他右脸颊有颗痣,笑起来左边虎牙会先露出来。李明生抬起布满皱纹的手在空气中比划道。

老兵钱振国闭目回忆:他总爱把军帽檐檐压得低低的,眉毛浓得像用墨扫过一样...... ”凭着生前战友和曾经部队老兵的语言描述,画家吴青松的炭笔在宣纸上沙沙游走,画笔开始填补岁月磨损的细节。

很像了,很像了,就是他了!看到英烈的肖像草图后,在场老兵们感叹道。

脸庞瘦削、皮肤黝黑、浓眉,右脸颊有颗痣,总是嘴角微扬,总爱把军帽压低……”民警根据战友描述,结合画家的肖像画像,最终借助 AI 技术着色、 扩图,基本复原了李兴龙烈士的模样。

19839月,澜沧江畔暴雨如注。一个深夜, 巡逻队在南极河涉水时,新兵田玉德被激流卷走。千钧一发之际,班长段国书甩开步枪,纵身跃入翻滚的江水中。

班长推我的那一把,是他最后的身影。田玉德说起那个暴雨夜仍会哽咽,可下一秒,枯木就砸中了班长的后脑勺。”23岁的段国书, 就这样消失在湍急的洪流中。

198311月,段国书被追认为烈士,并追记二等功。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老吴街道……”这位19岁从云南曲靖参军的年轻人,23岁倒在祖国西南的边境一线。42年后,民警通过中华英烈网的家庭住址信息找到了段国书烈士的亲属。

弟弟参军时我也才20多岁,可他这一去永远停在了23岁,母亲说他是为了战友、为了革命牺牲的。回忆起过往,段国书的长兄段得才泣不成声。

“1981年年底,也就是他出发前几天,我记得他们有过一张合影。凭着模糊的记忆,段得才回想 起弟弟段国书参军临行前,曾与当时一同应征入伍的同年兵有过一张合影。

抱着一丝希望,段得才回到了曾经的老房子寻找照片。翻看了20余盒相册,经过几小时的苦苦找寻,他从母亲曾经的一本相册中找到了那张合影。相片除了相纸表面的氧化外,几乎保存完好。

通过这张亲属提供的段国书唯一的入伍合影,民警运用 AI 扩图和动画效果终于让那张坚毅的面容重现在世人面前——八字眉下是一双明亮的眼睛,嘴角微微上扬,仿佛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年轻班长。

同样与洪水抗击的还有烈士曹文学。

1995815日,勐腊县遭遇“8·15”特大洪灾。在滔天浊浪中,岔河边防站班长曹文学带领战士们用缆绳在激流中架起了一道生命线。

他二话不说就冲进了塌方区。已转业的老兵李加荣回忆道。在齐胸的洪水中,曹文学7次往返险境,用坚实的臂膀将3名被困群众一一托上救援船。就在最后一位老人获救的瞬间, 伴随震耳欲聋的轰鸣,山体突然崩塌,裹挟着巨石和泥浆瞬间将曹文学吞没,这位年轻的班长永远留在了他守护的土地上。

199512月,曹文学被追认为烈士。由于年代久远,曹文学烈士的影像资料几乎湮没在时光中。

他曾经是队伍中的先进典型, 还有过立功受奖的经历,我们可以从功模档案中找找看。民警何思奇说。

在档案室里,民警翻阅了自曹文学1992年入伍以来到牺牲后的档案文书,终于在一张优秀士兵证书 的夹缝中,发现了一枚破损的黑白照片。

这张1寸左右的证件照早已褶皱、泛黄,甚至照片一角早就折断,但照片中的曹文学目光坚毅如初。民警对照片进行修复、扩图,一点点还原了照片本来的模样,曹文学左胸上佩戴的三等功奖章格外夺目。

在经过现代AI技术的修复后,这位抗洪勇士坚毅的面容终于穿越时空,重新凝视着这片他用生命守护的热土。照片中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

如今,警史馆英烈墙上,新时代缉毒英雄蔡晓东与3位前辈并肩而立

看,这就是我们的先辈。玻璃幕墙既映照出参观民警年轻的面庞,也映照着永不褪色的精神传承。

警史馆解说员介绍:建队以来,在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维护边境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征程中,我们勇当先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英雄楷模...... ”

这场寻像行动告诉我们, 英雄的面容或许会模糊,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清晰;用技术可以修复影像,而记忆才能传承灵魂。在边境线上,一代代戍边人用生命筑起的,不仅是雄关铁卡,更是一座座永远的精神丰碑。

记住你的名字,也记住你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