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人物 | 调解“匠人”周顺明
来源 :云南法制报 西双版纳政法融媒体中心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2-12
“周顺明调解员,我有事要来找你‘款一下’。”“款一下”这个词汇,在云南方言中,有着“人逢喜事精神爽”一般的炫耀意味,可从没听说群众“遭遇”矛盾纠纷等“头疼事儿”,需要找人“款一下”。“这并不奇怪,有了矛盾纠纷就要有人‘款出来’嘛。”周顺明迅速接过话茬回应群众,我都退休了,还是希望经常有群众来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司法局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嘎栋分中心找我“款一下”。退休之前,周顺明曾为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司法局景讷乡司法所所长,其27年工作生涯都在矛盾纠纷调处一线,如今其加入了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司法局“五老”解纷智囊团,成为了专职调解员,他心里暖洋洋的。
“心里要始终装满阳光”
“‘款出来’,才有矛盾纠纷的化解办法。”27年来,周顺明一直在鼓励“遭遇”矛盾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诉求。怎么让群众愿意将烦心事“款出来”?周顺明极其注重调解的细节。1月初,冬日晨光洒进了办公室,周顺明几乎每日都赶早来到办公室,在家里,他先将自己的形象打整了一遍,不讲究什么名牌,只讲究一个清爽干净;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便是将办公室打扫齐整。“试想一下,如果你‘遭遇’了矛盾纠纷,进到这个办公室,心里是不是‘亮堂’多了。”周顺明补充道。按周顺明自己的话说,调解工作本身就具备“仪式感”。“仪式感”是外在,“责任感”则是内功。27年来,让周顺明头痛到夜不能寐的矛盾纠纷不少,经常连休息时间都在思考调解方案,可他给自己与“小同事”定了规矩:面对当事人,要有暖洋洋的态度。整洁的办公室里,一本由景洪市人民法院颁发的特邀调解基层组织证书引人注目,再往会议室走,里面挂满了一整面墙的锦旗,有当地群众送的,也有外地游客送的,还有给周顺明个人送的,被他婉拒了。“这是我定的另外一条规矩,调解员是中立方,不接受当事人的任何礼品、宴请。”周顺明认为,人民调解员一定得爱干净,清廉是基本要求。”据了解,在周顺明任景讷乡司法所所长期间,为景讷乡也留下了两条“规矩”:一条是“家和万事兴”、一条是“德润顺民心”。他常说,做人要有美德、道德、公德,处世要有爱心、善心、信心。“在担任调解员之前,我曾是一名小学校长,和师生用‘蚂蚁搬家’的精神从8公里陡坡抬石头垒砌‘石头食堂’,亲自编草排、盖宿舍,采撷树藤制作‘藤球’‘跳绳’‘树皮筋’,大山深处的校园连续4年升学率90%,教学成绩景洪市排名第二。”周顺明没有“忘本”,取得这样的成绩,因为他始终记得“心里要始终装满阳光”这句话。每当当事人火急火燎地赶到嘎栋街道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一进办公室,看到整洁的环境和调解员认真的态度,“火气”便消退了一半;再看到慈眉善目的周顺明,都愿意坐下来与他“款一下”。
“他们是来帮助我的”
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方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必须“讲法理”“讲情理”,有时候必须要转变角色思考问题:“他们不是来找我来化解矛盾纠纷,是来帮助我的。”这并不是一句“自我催眠”的话。春节到来前,不少在嘎栋街道务工的农民工兄弟期待着领取工资回家,周顺明调解的劳务合同纠纷多了起来。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例纠纷,是两名同籍贯的务工人员相约务工,在乘车过程中发生事故,导致其中一名工人骨裂,在商量工伤赔偿金额时引发矛盾纠纷,受伤的当事人因为无法满足诉求,直接堵在了另一名工人的出租屋前。周顺明声称,该起矛盾纠纷的解决过程“赶了巧”,多次调解无果后,周顺明曾帮助的一名农民工兄弟刚好是双方当事人的“工友”,补充了一句:“你的工友找到活儿,想到的是先邀约你一起务工,这是多好的友谊,你怎么能堵在他家里呢,这样做,得不偿失。”“很多矛盾纠纷的化解,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周顺明总结道,矛盾纠纷化解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能单打独斗,每一个矛盾纠纷被化解后,自己便多了当事人的一份信任、一份感激。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同理心很重要,这是一份看尽世间冷暖,依然要保持善良的职业。提到“保持善良”,周顺明乐了,眼睛放光——“这份工作有时是需要打配合的。”他想起一起案例,一名巡山员在傣族赶摆日找到了周顺明,刚见他时,脸颊通红,动作扭捏,周顺明见状,马上帮他找到一个私密的地方了解情况。“我怎么都想不清楚,最近妻子为什么要向我收取‘同房费’,周老师,这种事有法律规定吗。”该巡山员说。周顺明听完之后,并未急着释法说理,而是让其告知妻子电话号码,他需要问清缘由。该巡山员的妻子告知周顺明,丈夫的工作具有一定危险性,其担心丈夫常年酗酒故而提出这一“要求”。周顺明得知后,准备与其妻子“配合”改造一下该巡山员的不良习性。“我黑着脸找到他,告诉他工作时间酗酒‘违法’,如果醉酒驾驶后果更严重,想清楚利害关系。”听完周顺明的话,该巡山员立即表示“马上整改”。后面,周顺明做了多次回访,发现这名巡山员的日子越过越好,他很欣慰。牛吃田马吃地、妯娌别扭、夫妻不和、邻里吵闹……矛盾纠纷哪有大小之分,周顺明强调,一定要让双方当事人在纠纷调解的过程中有尊严、感受到温暖。
“希望有更多的调解‘匠人’”
27年工作生涯,周顺明善于“察言观色”“望闻问切”“火塘断案”,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数也数不清,他以经历了不同时代的调解工作为傲,也为未来的调解工作担忧。“一开始,我并不想做这样的工作。”周顺明坦言,自己只有中专文化水平,做调解工作,需要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还得罪人。但后来,他发现,他每解决一件矛盾纠纷,看到当事人握手言和,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做调解员,就是做一个懂法守法、乐于助人的人。嘎栋街道综治中心主任邵周宇表示,周顺明“带新人”的方式,是言传身教而不是说教,像个“充满阳光活力、智慧满满的老头”,已经退休了,内心的干劲比年轻人还足。“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周顺明却把我们当‘宝儿’带。”邵周宇发现,周顺明更新大脑中法律知识的速度比年轻人快多了,后来才知道,周顺明常年保持着学习法律知识的习惯。“当年,我遇到矛盾纠纷急着找律师、找法官,最终发现这不是办法。”于是,周顺明一边工作,一边参加省委党校法律专业函授大专学习,通过3年的努力,他由法律知识的“门外汉”变成了“内行”,成为了“法律百事通”,到如今,每日学习更新的法律知识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有游客遭遇购房合同纠纷,一进门便气势汹汹,告诉周顺明:“我是法学专家,你一定要依法调解。”此话一出,同事们纷纷为周顺明捏一把汗,周顺明不卑不亢,还是笑脸相迎,耐心听取诉求后,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购房合同纠纷的法律法规一字不差地说了出来,该名游客十分认可周顺明的知识储备,最终与开发商达成和解。退休后,周顺明将其生涯的调解经验总结为三份演示文稿,随身带的笔记本,每天都更新调解案例,寻求化解办法,他奔忙于景洪、景讷之间,进社区、进党校、进乡镇讲授《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方法与技巧专题讲座》,田间地头、竹楼、火塘调解纠纷周顺明一直在路上……周顺明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司法所长、云南省人民调解工作岗位学雷锋标兵、云南十大法治新闻人物、“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西双版纳州十佳政法干警”“西双版纳州模范人民调解员”“州市文明家庭”“云南省十大法治新闻人物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对于荣誉,他选择装进心里,干在事中。他想做一名调解“匠人”,希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调解“匠人”。他创新推出“四心四多一提升”调解工作法,即“四心”,对人民调解工作要“热心”,为民解难要“尽心”,调处纠纷要“耐心”,办起事来要“细心”;“四多”,调查问题多走动,解答问题多沟通,排查取证多记录,处理问题多分析;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分类实施、对症下药,妥善化解纠纷。退休后,周顺明成为了专职调解员,他希望群众将烦心事与他“款一下”,也希望他能将矛盾纠纷调解经验向基层调解工作者“款一下”,他心里始终暖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