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针锋相对到握手言和——一个土地纠纷背后的司法温情

来源 :景洪市人民法院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6-05

清晨的雾还未散尽,普文人民法庭的警车已驶入大干坝村的乡间小道。这是一次特殊的出勤——不是开庭审判,而是去化解一段因一亩田地而濒临破裂的亲情。

一场延续二十八年的心结

村委会调解室里,李某和邵某分坐长桌两端,眼神刻意回避着对方。

法官,他们一直不还地,我实在没有办法了。李某声音发颤。

我们买来种了快三十年,凭什么还?邵某拍案而起。

1996年,李某与亲戚陈某达成口头协议,将自家一亩土地以2300元转让给陈某耕种。陈某去世后,其子邵某一直悉心经营着这块土地。直到2024年,李家人以当年转让不符合法律规定为由,要求邵某返还土地。28年前的那句口头协议,如今成了横亘在表亲之间的鸿沟。


先解心结,再解法结

面对这起交织着法律与亲情的难题,法官没有急于介入调解,而是先当起了听众。他发现,李某一家并非单纯为了要回土地,更多是担心祖业流失;而邵某则委屈于多年耕耘付诸东流。找准这个心结,调解就有了方向。

为避免双方正面冲突,法官化身传声筒,分别与两家促膝长谈,以土地是生存之本,亲情是无价之宝为调解主线,引导双方回忆三代亲属间的互助往事,并讲清法律法规、权利义务。慢慢地,双方的态度开始松动。


待双方情绪平复后,法官提出了补偿+过渡期的柔性方案。

邵大哥,当年的转让确实不符合法律法规,这块地我们是该还的......”

李大爹,土地可以拿回来,但是当年卖地的钱应该还给对方,也要给他们处理土地作物的时间。

最终,李某主动现场支付邵某2300元,邵某承诺于2026年前返还土地。这个既尊重历史,又兼顾现实需求的方案,让两家人重展笑颜。

签完调解协议后,李某握着邵某的手说:我们还是一家人。邵某也红着眼眶点头,这一刻,所有的隔阂都烟消云散。 

 

双方握手言和的场景,正是我们基层司法工作者翻山越岭的意义。望着两家人并肩走出调解室的背影,法官感叹道。

回程路上,夕阳为田野镀上金边。远处,炊烟袅袅升起,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关于法律与温情的乡村故事

下一步,景洪市人民法院普文人民法庭将持续把调解桌搬到村头,用乡音释法、以乡情说理,让每一个纠纷化解都成为传递法治温情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