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所工作》| “哨傣”普法宣传队:以“法治+民族”融合书写边疆普法新篇章

来源 :景洪市司法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8-05

哨傣普法宣传队:

法治+民族融合书写边疆普法新篇章

云南省西双版纳,雨林葱郁,傣乡风情绵长,这里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景洪市司法局将西双版纳的独特地域与人文特色深度结合,组建哨傣普法宣传队,以法治+民族双轮驱动,构建起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普法新格局。哨傣在傣语中指的是傣族姑娘,这支懂政策、通双语、擅宣讲的以哨傣为主的普法宣传队,让法治精神如春雨般浸润傣乡的每一个角落。


哨傣普法宣传队组成普法游行方阵在泼水节精彩亮相

专业+民族为核心,筑牢普法根基

严格选拔,聚焦关键能力核心标准。景洪市司法局以懂政策法规、能双语沟通、擅群众工作为选拔核心,从司法行政干部中精心挑选骨干力量,同时吸纳精通傣语、哈尼语、基诺语的干部,确保队员既能精准解读法律法规,又能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开展工作。队伍中女性占比高,充分发挥女性细腻、亲和的优势,为柔性调解、入户宣讲打下坚实基础。

多元搭配,构建骨干+延伸梯队结构。普法队伍以司法行政干部为核心骨干,联动律师、法律明白人组建普法诊疗团,形成专业干部+法律服务工作者+群众骨干的多元化普法梯队。人员结构不仅保障了法律法规解读的权威性,还通过法律明白人等本地力量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让普法工作从干部主讲延伸到群众互助,实现了专业力量+本土资源的高效融合。

强化赋能,锻造多元普法尖兵。针对边疆民族地区普法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哨傣普法宣传队始终将队员能力提升作为核心抓手,通过系统化赋能锻造一专多能普法骨干。通过定期举办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专项赋能活动,在交流碰撞中优化普法方式。让队员既成为精准解读法律的政策通,又化身善用民族元素的传播者,为打通边疆普法最后一公里筑牢能力根基。

创新+精准为路径,激活普法效能

以场景创新为抓手,打造沉浸式普法体验。跳出摆摊发资料的传统模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重构普法场景。创新普法咖啡概念,在泼水节”“民法典宣传月等时间节点推出反诈”“普法咖啡,杯身印制的二维码可以链接普法微课堂。推出后备箱经济+法治模式,夜市中以带法律回家为主题,将法治团扇、普法手册作为伴手礼。走进法治雨林”“象往无毒直播间,以泼水节防坑指南”“调解技巧揭秘等话题串联法律知识,结合案例剖析法律雷区,互动抽奖送出非遗普法文创。


在泼水节现场设置哨傣所长普法咖啡馆

以文化融合为纽带,破解语言与认同难题。首创双语普法+民族文化融合模式,让法律穿上民族服饰。借助民族节庆,设计普法场景,队员身着各民族服饰,在赶摆场、长街宴上敲象脚鼓、打铓锣,用汉傣双语吆喝:麻咯麻咯(傣语意为来吧来吧),法律知识学起来。同时,将法治元素植入傣族慢轮制陶、贝叶经、油纸伞等非遗技艺,让会说话的非遗成为法治精神传承载体。编排普法节目,让群众在歌舞中领悟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理念。


设置普法打卡留影点

以精准服务为核心,实现普法+治理双效。将普法与矛盾化解、民生服务深度绑定,让法治成为解难题、促和谐的底色。创新五心工作法和傣族水文化调解法,通过火塘会、田间地头唠家常式调解,让调解现场变为普法课堂,做到调处一案、教育一片。推行普法菜单定制模式,实现群众需要什么就讲解什么。设立普法移动办公室,走进村寨、集市坐堂问诊,让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成为常态。


哨傣普法宣传队员与群众开展普法游戏

深化+拓展为目标,升级普法质效

深化文化+法治融合,让传承更有厚度。扩大非遗普法载体范围,将基诺族大鼓舞、哈尼族服饰等更多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普法文创,开发普法织锦”“普法贝叶经”“普法民族服饰等特色产品,让每个民族的文化符号都成为法治传播的载体。

拓展场景+技术创新,让覆盖更有广度。升级云端普法模式,结合短视频、线上直播等形式,推出调解有方——矛盾纠纷化解微课堂”“普法赶摆场云直播等栏目,吸引更多群众在线学法。

强化需求+服务匹配,让效果更有力度。建立普法需求动态数据库,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等方式,实时更新企业、群众的法律需求,生成普法热点清单,确保宣传内容靶向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