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腊县人民法院勐捧人民法庭:边境小法庭绘就边疆法治好“枫”景
来源 :西双版纳州融媒体中心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6-27
为推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践行司法为民宗旨,2021年,勐捧人民法庭正式成立,集中审理勐捧、勐满、关累等边境乡镇的民事纠纷案件。三年多来,勐捧人民法庭不断创新司法服务模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传递法治温度,通过巡回法庭、现场调解、多方联动等工作方法,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祖国边疆落地生根。
(图 巡回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
巡回审判:司法服务“零距离”
“法官,你的方案考虑到了我们每个人,合情合理,我们愿意和解!”刘军(化名)和村民张大海(化名)不约而同地说道。
2017年,刘军承建村民张大海等四人的房屋,按照约定,房屋总价为12.8万元,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房屋交付后,四人分别拖欠尾款1.1万元至1.5万元(含利息)不等。为此,四人向刘军分别出具了欠条,承诺于2021年4月结清欠款。然而还款期限届满,四人仍未支付欠款,刘军多次索要未果,遂分别起诉到勐腊县人民法院。立案后,张大海等四名被告不仅拒绝到法院签收相关诉讼文件,还拒收邮寄送达的诉讼材料。为解决此纠纷,勐捧人民法庭庭长玉金罕决定将法庭“搬”到被告所在村寨,以“家门口的法庭”形式直面矛盾、化解纠纷。
经调查核实,案涉房屋属于危房改造项目,在交付时已通过职能部门验收,确认整体质量达标。然而自建成入住后,房屋陆续出现地板凸起等问题,致使四名被告以质量瑕疵为由,拒绝支付剩余建房尾款。
考虑到部分被告为少数民族且年纪较大,存在沟通障碍和理解困难,法官邀请了当地懂双语的群众,以哈尼语汉语参与调解,用亲切的乡音拉近距离,有效消除被告的抵触心理。调解过程中,玉金罕耐心解答双方疑惑,详细释明法律依据,引导当事人放下对立情绪,考虑实际情况寻求解决方案。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成功化解了这起持续两年之久的矛盾纠纷,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为践行“便民利民为民、节约司法成本、提高办案实效”的理念,勐捧人民法庭打破传统“坐堂审案”的单一模式,定期开展巡回办案,在警用车辆上配备法徽、笔记本电脑及便携式打印机,实现了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宣判,尽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减少群众诉累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
特色审判:双语调解暖民心
米秀(化名)与波朗(化名)结婚三十余载,育有一双子女。然而,丈夫波朗长期嗜酒,怠于履行家庭责任,家庭生活重担均由米秀独自承担,且自2012年起,两人分房居住。基于此,米秀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案件受理后,波朗对离婚诉讼表现出强烈抵触情绪,明确表示不同意离婚,并拒绝出庭应诉。为有效化解该起婚姻家庭纠纷,玉金罕秉持司法为民理念,充分运用调解经验开展工作。首先通过电话与波朗沟通,以民族语言拉近距离、安抚情绪,同时深入当事人所在村寨,向村干部、附近村民了解相关情况,全面掌握纠纷矛盾焦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件事实、双方诉求、民族习俗,经过耐心细致的现场调解,最终促使双方就这起离婚纠纷达成一致意见,并依法组织双方及子女对家庭共同财产进行合理分割,确保各方合法权益得到妥善保障,实现纠纷的实质性化解。
玉金罕指出,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老年群体离婚案件的调解工作存在特殊性与复杂性,受“老年离婚有失体面”等观念影响,部分当事人即便婚姻关系确已破裂,仍存在较强的心理顾虑与抵触情绪,这对案件调解提出更高要求。勐捧人民法庭立足边疆司法实际,充分发挥双语审判优势,在审理涉少数民族案件过程中,深度融合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与法律规定,针对个案制定差异化调解方案,以当事人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切实维护边疆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多方联动:共筑法治防线
“法官,我们人多,农活也忙,县城太远了,我们不方便去,你们可不可以来我们这里开庭......”
正值农忙时节,因当事人的诉求,勐捧人民法庭一行人驱车130多公里前往易武镇曼腊村委会联防所,巡回审理一起土地租赁合同纠纷案。
庭审结束后,勐捧人民法庭联合曼腊边境派出所,在庭审现场开展“以案释法”普法宣传活动。干警结合《云南省古树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及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当事人及旁听群众上了一堂法治课,进一步筑牢了边疆群众的法治意识防线。
此外,勐捧人民法庭联合县妇联、团县委,在勐捧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春蕾茁壮公益计划”物资发放暨普法授课活动,为学生们普及防溺水、防校园霸凌等相关知识,种下法治的种子。
勐捧人民法庭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推进诉源治理工作。法庭立足审判职能,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通过加强与司法所、妇联、派出所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构建常态化协作调解机制,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维护边疆地区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