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被骂了以后,案件审理结果如何?
来源 :勐海县人民法院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3-05-15
近日,一位73岁的老人来到勐海县人民法院立案庭,要求代其孙儿刘某1、刘某2(均未成年)起诉孙儿生母李某,要求李某支付子女抚养费。
案件受理后,经承办法官调查了解得知,两原告的父母于2016年离异,协议离婚时双方约定两个子女由生父监护抚养,生母李某(下称被告)每月支付子女抚养费1000元,支付至子女年满十八周岁止。后两原告生父于2019年外出务工至今未归也未尽到监护抚养义务,两原告便随年迈的爷爷生活至今,被告也未按约定支付子女抚养费。随着两原告年纪的增长,他们所需的教育、医疗、食宿等各项费用也在日渐增长,而古稀爷爷已经丧失劳动能力,也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更让爷爷着急上火的是两原告的教育问题,因缺少父母的管教和关爱,两原告在课业上学习成绩不理想,逃课、不交作业等情况时常发生,在生活上也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性,经济压力与子女管教压力将爷爷本就佝偻的身躯再压弯了一些。
因爷爷无法提供被告的身份证件、联系电话等信息,承办法官在多方查找未果后,只能通过公告传票的方式通知被告到庭参加诉讼,案件由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因此案件审理时长超过了爷爷的预期。自认为“维权无望”的爷爷将积攒了许久的愤懑、无奈、失望等情绪一股脑的发泄在了承办法官身上,在电话那头大声骂道“怎么找个人找了这么久也找不到,你这样还是党员吗?还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法官吗?”。一肚子委屈的承办法官无奈地笑笑,自我调节情绪后,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了案件审理中。
据悉,因为教育问题,爷爷对两原告的老师更是各种不满,甚至还到相关部门进行了投诉。看着卷宗,想到年迈的爷爷和“问题少年”,承办法官又通过发动亲朋好友、社区干部等多途径寻找被告,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顺利找到了被告。
考虑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症结,承办法官从子女抚养、教育、生活保障等方面多维度着手,及时组织被告、校方(校长、班主任)及社区到爷爷家进行当面调解。被告表示离婚后因为各种原因确实未尽到抚养的义务,现在考虑到爷爷年迈,自己愿意将子女带在身边监护抚养,好好照顾和教育子女,待和孩子生父联系上后再协商子女抚养问题。老师表示在以后的教育中将积极与孩子监护人沟通联系,因材施教,共同教育好孩子。社区工作人员则表示将积极为孩子申请救济补助。在解了心头之忧后,爷爷终于展露了久违的笑颜,当即为孩子收拾学习用具及生活用品,把孩子送到母亲身旁,并当即书写了撤诉申请交到承办法官手上,自此,案结、事了、心结解。
在圆满化解纠纷后,参与调解的一行人在爷爷家门口照了“全家福”,还有爱心人士为孩子捐助了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