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边境线上“行走的思政课” 勐腊县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样本”

来源 :西双版纳发布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5-27

热带雨林的晨雾还未散尽,中老界碑前已传来朗朗诵读声。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正别开生面地举行,边疆学子们在沉浸式的体验和感悟中,播撒在心中那份爱祖国、爱家乡、建设美好家乡的爱国主义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日前,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南腊中学七年级254班的30名师生来到勐满口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活动,行走的思政课宛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清晨的中老边境线上,勐满口岸35号界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师生们面向界碑列队而立,集体诵读爱国篇章,界碑上鲜红的中国二字格外亮眼。


国土是国家的领土,国防是国家的防务,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线叫作国界线。这方界碑,就是祖国尊严的象征!磨憨边检站民警吕梁飞铿锵有力地向师生们普及边境知识,讲述禁毒英雄蔡晓东无惧生死、坚守禁毒一线的英勇事迹,以及《一根羽毛的传承》中烈士后代继承遗志的感人故事。原来和平的背后,是无数人用生命在守护。学生孟子景眼眶湿润,师生们无不为之动容。大家庄重地向界碑敬礼,齐声高唱国歌,与界碑合影。嘹亮的歌声穿透雨林,回荡在边境线上。跟随着边防战士的脚步,师生们共同巡逻边境线,汗水湿透衣背,前行的脚步却不曾停歇,一日戍边人的真实体验让同学们感受深刻。以前只在课本上读到国土神圣,今天才真正明白这四个字的分量。学生王钰涵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上午11时,师生们走进勐满镇某边境联防所。墙上,挂满了巡边地图和荣誉锦旗;桌上,摆放着翻旧的巡逻日志。联防队员小王带领学生参观工作和生活场所,展示戍边装备。同学们穿上防弹背心、戴上头盔,化身少年护边员,模拟抓捕偷渡者的场景,钻丛林、辨足迹、设卡点……体验国门卫士的戍边生活。烈日当空、酷暑难耐、毒虫肆虐、野象出没……尽管条件艰苦危险,但我们必须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小王拍了拍学生岩应坎的肩膀说:将来,这份责任就会传到你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午后,师生们行走至距离边境线仅5公里的勐满镇勐满村曼烈村民小组国门书社,和前来参加我在边关有本书”——“阅读摆赶摆(注:赶摆,傣语,赶集的意思)活动的老挝学生围坐一起,共读名著、朗诵诗歌或散文,合唱《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川圹姑娘》等中老民歌,分享对家园的理解,畅想中老睦邻友好的未来,小小国门书社,书香四溢,情谊流淌。书本和音乐没有国界。孩子们在这里能读懂和平来之不易,更能读懂命运共同体的弥足珍贵。勐腊县文联主席朱丽君说道。

全程参与活动的班主任李维深有感触地说:思政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从书本上讲授爱国主义,学生容易因缺乏直观感受和情感共鸣而觉得内容不够真实和深刻。通过触摸界碑、巡逻边境、对话英雄这种实践体验、情感联结和多元呈现的学习方式,能让爱国主义教育触手可及’‘直抵人心而又立竿见影


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从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到默默研制原子弹的奉献,千百年来,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边境国门一名新时代的学生,要为中华之强大努力学习,增强本领,才能更好地爱祖国、爱家乡、建家乡。研学活动结束,暮色渐浓,学生孟子景在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中写下心得。


勐腊县拥有740.8公里边境线,是云南省边境线最长的县,与老挝、缅甸接壤,肩负着为国守边、筑牢西南安全稳定屏障的神圣使命。作为国门窗口,如何让思政教育既筑牢国家安全意识,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2024年以来,勐腊县创新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鲜活样本,以国门书社+思政课实践破题,将课堂搬到界碑旁、哨所内、村寨中,通过我在国门听一堂课”“我向界碑敬一个礼”“我在边关唱一首歌”“我为祖国守一次边”“我在边境巡一次逻等形式,让青少年在边境线上直观感受守边使命和家国情怀,让国门精神和爱国情怀真正走新走心。目前,全县已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9期,覆盖师生900余人次。

未来,勐腊县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让思政教育在国门一线讲好中国故事,让每一次行走都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的生动课堂。朱丽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