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普法“炸”集市,赶集学法新体验!
来源 :景洪市委政法委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5-07
4月27日,晨曦初照,边陲小镇的集市热闹开张。傣味烧烤摊前,炭火噼啪作响,酸辣香气四溢;银匠敲打银器的脆响,与卖水果的吆喝声交织成趣,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随风摇曳,孩童攥着糯米饭嬉笑奔跑,大人们围坐一桌,脸上洋溢着笑容,烟火气里满是生活的鲜活。一场接地气的普法活动正随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悄然展开。不同于传统单向宣传,此次普法以“法律诊所+流动记者”模式,将法律知识融入集市日常,为群众送上实用“法治大礼包”。
固定摊位法律诊所,开方解难
“赶摆场,真热闹,普法知识来报道,法律小诊所开业啦,免费咨询还送杯子,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瞧,法律咨询台工作人员正卖力地吆喝着。
工作人员化身“法律医生”,为群众“把脉问诊”。“我们在摆摊过程中遇到客人赊账不还咋整?”“我家那老头老爱喝酒,喝完酒就骂我,有时候骂急还会动手,这日子可得咋过啊……”“我是从外地过来打工的,老板一直不发工资,这我该怎么办……”面对群众提出的各类法律难题,他们耐心倾听,细致询问,如同医生诊断病情一般,精准找出问题症结。针对民间借贷纠纷,工作人员不仅详细讲解借条的规范写法,还通过真实案例提醒群众保留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等关键证据;对于婚姻家庭矛盾,他们从法律角度分析双方权益,同时给予情感疏导;遇到劳务欠薪问题,现场指导群众如何收集劳动合同、工资条等证据,并告知申请劳动仲裁的具体流程。同时,“法律医生”还向群众介绍了“一码通”,遇到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可通过扫描“一码通”上报景哈乡综治中心,或者直接到景哈乡综治中心现场咨询。
为了让群众更加了解法律知识,工作人员现场以案释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条文通俗易懂地讲解给群众。一位前来咨询的大姐感慨道:“本以为那些小事无伤大雅,听了这儿的案例分析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习以为常的做法都可能触碰到法律红线,今天算是上了堂超实用的法治课!”
走访答疑流动记者,随机采访
在集市的各个角落,手持印有常见法律问题的“普法小扇子”的“记者”穿梭其中,吸引了不少群众的目光。原来,这是普法小分队精心策划的“流动普法”环节,工作人员化身“法治记者”,通过随机采访、有奖问答的形式与群众展开互动交流。
“波涛(傣语“大爹”的意思),要是有人跟您说投资养老项目能赚大钱,您会相信吗?”“啊果(哈尼语“大姐”的意思),您知道遇到消费纠纷该怎么维权吗?”“小朋友,要是有陌生人给你糖果,说带你去找爸爸妈妈,你该怎么办?”“记者”们抛出的一个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发了群众的热烈讨论。
对于群众的回答,“记者”们及时进行点评和补充,并发放相关宣传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达到“现场学习+现场巩固”的效果。遇到回答正确的群众,还会送上印有法治标语的实用小礼品,如扇子、小笔记本等。这种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们还特别关注群众身边的法律问题和困惑。对于群众提出的疑问,现场进行解答;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记录下来带回法律诊所,后续进行跟踪服务。一位摆摊的商户兴奋地说:“这种普法方式太有意思了!就像拉家常一样,不知不觉就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法律知识。”此次普法宣传进集市活动,通过“法律诊所”和“流动记者”两种创新形式,将法律知识送到了群众身边,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活动共接待群众咨询20余人次,发放杯子25个、宣传资料200余份、宣传扇子150余把、宣传小笔记本150余个。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让法治精神在集市的烟火气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