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洛风韵

作者 :李悦 来源 :西双版纳州公安边防支队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4-08-28

  打洛,是傣语译名,意味“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渡口”居住着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全镇人口约1.6万。打洛镇地处中缅边境段,位于勐海县西南部,距离县城约70公里,与缅甸第四特区小勐拉接壤。打洛自然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迥异相互交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惬意洒脱、风轻云淡,也只有生活在打洛才能感受到异样的风土人情。
  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打洛这个神奇的小镇上,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美的画意,几乎每天清晨都会伴着清脆的鸟鸣声醒来,慢慢睁开惺忪的睡眼,推开窗户,映入眼帘的那几只在树枝上跳跃的小精灵如音符般玄妙,瞬间让我所有的压力和烦恼都烟消云散。四月,是芒果树开花的季节,看着那满枝头的花蕾,然后闭上双眸,闻着一缕缕淡香,和着舒缓的音乐,仿佛遨游在花的世界。六月,一个个丰润饱满的芒果,渐渐地变大、变黄,顿时让人垂涎欲滴。放眼望去,打洛的江宽广无际,纵横在中缅边境的风景线,清澈的打洛江水,从镇子中间流过,把古镇分了两半,它流进湄公河,然后汇入了海洋。但是,它割不断人们的情丝,打不开人们的心结。据历史记载,从元朝的“倒龙”到明清时期的“版纳景洛”演变到现如今的打洛,不同时代民族沿居在这个渡口,从事着商品交易活动。即使在旱季,我们也能看到孩子们在江边嬉戏玩耍,也能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打洛在雨水的洗礼下显得格外有风韵,江边的水漫过竹筏,盖过江边的花草,犹如咆哮不息的黄河水,滔滔不绝,“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情怀让人身临其境。
  打洛为群山环抱的低山丘陵地带,中间为宽谷盆地,在大自然的馈赠下,显得格外有韵味,“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绝美佳境是它真实写照。生活在这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霓虹彩照,没有喧闹繁华,但它却能给予我一种莫名的安静,莫名的安心。它属于北热带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独特的热带雨林气候造就了一望无际的香蕉林,满山的橡胶树,好似迷宫的道路,还有各种各样的热带水果,在中国地图上它只是边境线上渺茫的一个点,但是打洛却蕴含着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它的使命是伟大的,是神圣的。
  旅游业是带动它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无论春夏秋冬,寒暑交替,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打洛口岸,是中缅边陲一道亮丽的的风景线,庄严肃穆的国徽屹立在那,见证着打洛沧海桑田的变化;刚正不阿的边防警察手握钢枪坚守在那,维护着这片神话般的净土;熠熠夺目的219界碑矗立在那,告诫游客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热情好客的中缅人民用他们淳朴善良的心,架起了中缅两国友谊的桥梁。世界各国人民穿过崇山峻岭,跋山涉水,在国门拍照留念,都想有生之年在这留下他们的足迹,实现愿望。
  热带雨林气候决定了这里的自然植被四季常青,枝叶茂盛,最具有特点的要数榕树,打洛的独树成林具有它别具一格的特点,这颗大榕树树龄90多年,树高70多米,主干布满无数块根系,如山脉沟谷,纵横而下,紧紧抓住大地,树的枝干上又垂下了一根根似枝似根的树根,深深扎入泥土之中,形成根盘根,枝连枝的树根,盘根错节的硕大整体,使得这棵占地120平方米历经数百年风雨剥蚀,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老树,宛如一片小小的森林。来这游玩的各国游客惊叹不已,赞不绝口。此刻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情画意。正是这独特的雨林气候,让打洛的森林公园也成为旅游的亮点,它不仅展示了原始森林的古老神奇,还融入现代园林美轮美奂的造诣,独具一格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使这片园林显得精巧优美,有种巧夺天工的独特,给游客一种异国他乡的神秘。“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傣族就是五十六朵花中璀璨夺目的一朵,婀娜多姿的傣家姑娘,多情帅气的傣族小伙,用他们优美的舞姿给游客展现江上泼水、傣女沐浴、拉勐舞、团结舞等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民族风情沈郁,边界异国情调独居,更堪称一绝。
  伫立在这片热土,凝望远方静静的树木,重峦叠嶂,如山如岗,任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默然如画,时光的轮子仿佛停滞,此刻将打洛的风韵刻画的淋漓尽致,它勾勒出的这幅水墨丹青的画卷,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打洛的传奇。打洛的风韵将化作一缕缕清风,一股股云烟,一丝丝雨滴,飘洒在打洛的每个角落,滋润人们的心田,养育一方可爱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