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边境线上的“大强哥”

来源 :云南警方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0-12-02

邦洛查缉点距离打洛口岸仅有25公里。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这里每天要经过1300辆车,有2500人要在这里接受检查;这里是西双版纳一道著名的旅游风景线,有千里之外的游客来到这里,民警们会耐心地宣传防疫政策,劝他们踏上归途;这里也是中缅边境的最后一道防线,有不法分子从这里偷偷入境,民警会将他们仔细甄别出来,避免疫情内输外流。这里常年温度在30摄氏度以上,露天查缉工作异常艰辛,每一个民警都拥有黝黑的脸庞。


坚守边境一线数十年

王强是勐海县公安局打洛派出所教导员,也是边境查缉民警中的一员,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强哥”。这个皮肤黝黑、体型魁梧的朴实汉子经常在这里一守就是几天,身上的作训服被汗水反复浸透,湿了干、干了湿,留下一片片汗渍。可在其他民警眼中,外表朴实的“大强哥”充满了魔力,他眼中随时透出一种奇异的光,不少“偷渡客”一接触到他的目光,立即原形毕露,在他的盘问中败下阵来。

艰苦,却至关重要。这就是边境查缉民警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日子,王强一过就是数十年。30年前,他穿上军装,冲锋陷阵、保家卫国,和战友们一起用年轻的生命捍卫共和国南疆的版图。1992年,脱下戎装的王强不改英雄担当,毅然穿上警服守护边境一方安宁。

今年2月,无数中华儿女众志成城、齐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名党员、一名警察,王强秉持“疫情不退、警察不退”的担当,率先提出将查缉点前移、扩大管控面的建议,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组建疫情防控点临时党支部和党员突击队,让党旗在边境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边境查缉战线的“过滤器”

国家作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战略部署后,王强又多了一块新的查缉阵地——打洛口岸。

随着境外疫情形势的日趋严峻,大量长期在外经商的中国公民开始返回境内,给边境小镇打洛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防控压力,查缉点和口岸“两头跑”成了王强的工作新常态。每逢有大批人员入境,他都会带队来到口岸,挨个查验他们的身份信息和健康状况。用王强的话说,这叫“双保险”,民警和医务人员查验“第一道”,他这个所领导义不容辞地查验“第二道”。“有些人当初就是通过偷渡出境的,在境外也可能会伪造出入境证件。”王强说:“识别这样的人需要经验,他们逃不过我的眼睛。”

有了这样的“双保险”,边境查缉战线的“过滤器”作用真正显现出来,并随之被提炼成一种符合边情的工作方法。那些侥幸通过第一道防线的偷渡客骤然卸下心防的时候,神情体态肯定会有异样,而这种细微的变化就会被经验丰富的老民警捕捉到,偷渡客们最终还是被挡在了边境线上。

2020年9月,王强因工作突出,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边境村民的“大强哥”

查缉工作之余,王强变成了边境村寨的常客,他经常来到群众家里,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诉求,向他们宣传边境治理的政策法规。在大家眼里,他不仅是身穿警服铁面无私的“大强哥”,也是知冷知热的贴心人。

王强发现,在一些偏远的村寨,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普遍存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边吃边”的思想意识,容易出现靠涉边违法犯罪行为牟利的现象,被公安机关查处后,家里的生活状况愈发雪上加霜,容易出现屡犯不止的恶性循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王强经常为那些犯过错的村民出谋划策,介绍工作,寻找务工机会,帮助他们重回生活正轨。

家住打洛镇曼轰村的小岩曾因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被王强多次查处,家中老父恨铁不成钢,而小岩也因为多次受罚而变得逐渐迷失自己,他甚至觉得自己只要能“靠边吃边”,帮境外的人带些“硬货”到内地,就能一次性“搞一把大的”,从此脱离苦海,好好过一辈子小日子。有了这种想法,小岩就不再骑摩托车运送偷渡客,开始频繁地和境外的一些“朋友”联络,而这一切却没有瞒过王强。

一天下午,小岩在家里看到王强时,故作镇静地大声喊道:“大强哥,你怎么来了?我早就没拉人(偷渡)了啊!”可是那份做贼心虚的慌张样却掩饰不住,王强微微一笑,说:“小伙子,我不是来抓你的,我是来给你介绍工作的。”“介绍工作?”小岩有些发懵,难不成要让劣迹斑斑的自己去当辅警?直到王强详细介绍了这份工作,小岩才觉得鼻子酸酸的。原来,王强考虑到小岩家庭情况特殊,不忍心看他堕落下去,就介绍他加入时下红火的在线外卖送餐行业,让他利用人熟地熟车技好的优点,为边境经济发展尽一份力。

现在,小岩已经成了当地群众既喜爱又离不开的“外卖小哥”,生活步入正轨,收入稳步提升,一家人对王强充满了感激。现在,小岩送餐时若看到可疑人员,就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王强。

驻守边境的日子虽然艰苦、危险,但是王强却乐在其中。他坚信,只要他和战友们共同努力,加之有广大群众作为坚强后盾,边境就一定能守住、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