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春:基诺山是我愿意用一生守护的地方

作者 :徐顺华 来源 :州公安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9-10-24

“热带雨林中的基诺山,在那遥远的故乡……雨林覆盖着的故乡,那凉爽的清风,优美的环境,绿色的家园,不同季节盛开的野花紧围着故乡的身旁……”

这是基诺族作家张志华笔下的家乡,也是基诺族民警董志春服务大半辈子的地方。

我的根在基诺山

我庆幸能守在这里

董志春是景洪市公安局基诺派出所的一名基诺族民警,别看他身材瘦小,曾经的他可是一名军人,1978年从军,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1984年复员回乡投身警营。在基诺派出所成立至今的36个年头里,董志春一直如磐石般守护在这,与一批又一批来了又走的年轻民警们一同见证基诺山通公路,一同欢庆第一辆警车开进派出所,一同看着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基诺山的百姓们都亲切地叫他一声“老董叔”,赶集时他与基诺乡亲们话家常,采茶时他在山间地头普法,基诺语、汉语轮番上阵,这个基诺族的儿子是基诺百姓眼里最亲近、最“接地气”的人民警察。

“我的根在基诺山,我庆幸能守在这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基诺族民警,不论条件多么艰苦,董志春从未申请过调动岗位,这是他心中难解的乡情。

基诺山派出所辖区面积623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马尔代夫的国土面积,常住人口13246人,其中99%是基诺族,分布在辖区各个角落,且辖区原始森林覆盖率高,地理环境复杂,他们有时出一趟警单边路程需要2小时。

“我们出警,有时会用到四种交通方式,先是开车,路窄了换摩托,要过河又借了老乡的船,最后,走路才能到达报警人的家中。”

现在尚且如此,更别提董志春刚来派出所的时候,整个派出所仅有一辆自行车,只有老所长杨双元会骑,大部分出警全靠一双腿。山高路远坡陡、蛇虫蚁兽遍布,“可基诺派出所不就是服务基诺族百姓的吗?更何况那是我同族的同胞呀。”秉持着最朴素、真挚的信念,董志春坚持出完每一次警,他从未想过要离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陪着基诺百姓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牵着他们的手共同步入法制生活。

一声“枪响”

毁的是两个家庭

基诺族,是我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少数民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主要生活在基诺深山中,氏族部落由长老管理,刀耕火种,在原始森林中狩猎,穿的是树皮衣,住的是茅草屋,时间在基诺山流淌的速度似乎比外界慢很多……

这般生活听起来便如同世外仙境“桃花源”般美好,但三十年前的一声枪响让董志春誓言改变基诺百姓保留火药枪支的习惯。

当年,洛特一队寨子与洛特老寨的村民相约到山上举行传统围猎活动,双方约定打到的猎物平均分配。成年男子们各个拿上火药枪,想要在这场围猎活动中打最多的猎物,做最荣耀的人物。大家来到森林里,屏气凝神、步履谨慎、眼观八方、耳听四路,已有枪声响起,还没看到猎物的人愈发紧张。

“呯”一声巨大的枪声响彻雨林,鸟儿受惊四起。开枪的男子立即前去查看,然而,躺在他面前的不是什么猎物,而是一同参加围猎的村民。

接到报警后,董志春立马联系了医护人员一同前去查看伤者情况,但由于伤情过重,该村民不幸离世。村民的妻子止不住的痛哭,不谙世事的孩子围坐在一旁看着痛哭流涕的母亲,而失手男子一直向在场的人解释他看错了,不是故意的,可斯人已逝,时间不能倒回。

望着两个“破碎”的家庭,董志春意识到村民眼中的“致富枪”对他们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会产生极大的威胁。他开始想到要管控、收缴基诺百姓的枪支。但工作开展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当时对于火药枪的管理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且基诺百姓要依靠火药枪打猎,更重要的是对于他们来说,成年男子死后必须要用一支火药枪来陪葬。董志春开始找村里的长老沟通,但收效甚微,大家对于他要收走“致富枪”的想法十分抵触,虽然如此,但他的劝说工作一直在继续。

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全国公安机关大力开展缉枪治爆行动,这下董志春的收枪工作便有了扎扎实实的法律依据,他底气十足,挨家挨户的去做宣传,和村民们谈后果、讲案例。想到身边发生的事故,再想想若不上交还有可能会引来牢狱之灾,这笔账怎么都划不来,慢慢地,大家都主动把枪交到董志春手里。

“我前前后后大概收了千把支枪吧,具体的太多了,我都忘了。”董志春笑着说道。

由于缉枪治爆工作成绩突出,董志春先后两次被评为全省缉枪治爆专项行动成绩突出个人。现在的基诺山再也听不到火药枪声响起,基诺百姓们一改围猎习俗,做起了茶叶生意,有的还做起了旅游产业,而曾经在基诺百姓眼里不可改变的火药枪陪葬习俗也逐步变为了玩具枪陪葬。

结婚早没户口

上不了学享不了福

山区里的派出所民警是不分警种的,董志春也是这样,他在基诺百姓眼里就是一名“警察”,户籍、社区、办案……

基诺百姓分不清那么多,在他们眼里,只要有问题,找董志春就行。

“你帮帮忙,他一个残疾人不容易,没有户口,他享受不了相关生活保障待遇。”董志春一个劲儿地与综合厂厂长沟通着。

曾经的基诺百姓并不知道要上户口,男女双方在村子里摆个酒席,和村里的会计说一声就算是结婚了,无户人员在基诺山曾经是非常普遍的情况。

为了让百姓享受到更多便民利民政策,全国上下户口整顿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当董志春和同事来到巴洒二队做统计时,村里人告诉他们有一个叫杰泽(化名)的残疾人现在村外的草棚里待着,无依无靠,也没有固定的住所。

董志春立即找到了杰泽,经了解,杰泽原是巴卡老寨的人,找了个在巴洒二队的老婆成为了上门女婿,不曾想,两人分开了。和“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道理一样,巴卡老寨的村民们认为杰泽到别的村寨成了姑爷,那就不再是寨子里的人,巴洒二队的村民们又觉得杰泽已经和村里的姑娘分开了,那就该回到原来的地方。一时间,杰泽没有了居住的地方,户口落不了,还是个残疾人,生活似乎没有了指望,便整日在巴洒二队村边游走。

看着无人收留的杰泽,董志春便先把他带回派出所里,当务之急是先把杰泽的户口落了。经过百般打听,董志春将杰泽带到了综合厂,他和厂长商量着给杰泽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和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经过多次协调,杰泽不仅有了一份工作,还有了一个“家”和一本实实在在的户口簿。

户口是公民生活、公共服务、政府行政、国家司法等诸多领域不可或缺的运作基础,董志春深知户口对于基诺族百姓顺利完成过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户口的事情他从不敢懈怠,只要听说有人没办户口,不管多远,他总会带上会拍照的辅警小伙子去到家中为村民们采集信息,为他们办理户口,让他们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脱下警服

他说还要继续服务

董志春从警35年,刚好是基诺族被确认40周年,在这特殊的节点,他却要退休了,他说,“35年了,我要脱下这身警服,还好我的家就在基诺山,我可以穿上土布衣,带上党徽,给我的基诺同胞们再解解新时代的疑难杂症。”

这么多年来,董志春就像基诺百姓和法治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他源源不断地把国家政策、法律资讯、便民利民措施带到基诺山寨,他将身边优秀的年轻人都介绍到派出所当辅警(目前,基诺派出所的所有辅警均为基诺族),他告诉基诺族辅警,“只有懂法、尊法、守法,基诺族的同胞才能过上更踏实、稳定的生活,而你们穿上这身制服就有义务将法律知识带给更多的同胞。”

董志春即将退休,而他的多年以来积累的群众基础和宝贵经验成为了全所的财富,现在的他是基诺派出所的一个招牌,也是传承“民族团结示范派出所”精神的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