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法官郑成琼:爱心播撒司法清凉

作者 :童晓宁 姜光鑫 刘明芳 来源 :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4-04-29

  【人物素描:郑成琼,云南省景洪市勐龙中心法庭副庭长,工作20年来始终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年均办案数量多次名列全州法院第一,2010年至2011年间每年办结案件超200件,她的业绩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誉,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因工作成绩突出,连续六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并荣膺个人三等功、全省法院优秀办案能手、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殊荣。】

  四月的西双版纳,凤凰花开得鲜艳热烈,棕榈树叶在热风中飘摇,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的傣历新年泼水节也在这个时节如约而至。这个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仅存的一片绿洲,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曼妙的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伴着略带潮湿的滚滚热浪,我们前往素有“黎明之城”之称的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市采访“全国法院办案标兵” 郑成琼。

  采访印象之一:未见其人,声名已至

  “这里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多,经济较发达,景洪市法院的案件数量在全省131家基层法院中排第8位,坐落在东风农场管理委员会驻地的勐龙法庭以办理案件多、执法质效好而多次受到上级法院表彰……”刚到景洪,版纳中院院长董国权就向我们推介:“作为勐龙法庭的带头人,郑成琼的贡献功不可没,她自己也是个不错的办案好手,值得我们学习。”
  景洪市法院院长魏炜也介绍:“勐龙法庭地处中缅边境,辖区民族结构多样化,人员居住情况复杂,纠纷矛盾化解难度大,在郑成琼的带领下,法庭干警用辛勤汗水铸就了沉甸甸的荣誉,她个人也因为突出的业绩受到最高法院、省法院的表彰。当前,我们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在全院开展了向勐龙法庭和郑成琼学习的专项活动。”
  除了得到州、市两级法院院长的肯定,还有央视记者的赞许。在景洪,我们巧遇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庭审现场》节目摄制组,他们刚刚结束庭审拍摄回到市区,编导贾炜向我们坦言,“这次采访的经历让我难忘,郑法官审理案件真的很有办法,当事人都服她,推荐你们实地去采访感受一下。”
  未见其人,声名已至。带着心中的种种疑惑,我们迫不及待地前往勐龙法庭,去探一探光环下的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采访印象之二:“这个法官有法庭控制力!”

  个子不高,一头清爽的短发,戴着一副宽边眼镜,冷静干练,深思慎言,构成了我们对郑成琼的第一印象。可是把她放到法官堆里,和那些终日在堆积如山的案卷旁埋头工作,默默无闻的同行们没有什么区别。但不同人眼里的郑成琼,有着不一样的气质。
  “郑庭长看上去性格内向,温文尔雅,和她打交道以后才知道,她做事干练,性格豪爽,有点男子气概。她帮助我们农场解决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有比较强的法庭控制力。”得知我们的来意,国营东风农场管委会副书记张红江开门见山。
  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勐龙法庭的辖区情况,并获知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勐龙镇是西双版纳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镇,与缅甸相接壤,居住着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种少数民族。1958年建场的东风农场,经历了从总场、军管、三结合、生产建设兵团到农场的五个演变过程,见证了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2万余名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以橡胶产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大型国有农垦企业,管委会驻地形成了一座独具特色的东风小城镇。
  特殊的人文地理使执法办案的环境变得相对复杂。对待普通群众,郑成琼常常是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杯热茶,尽显女性的温暖和柔情,但对一些依仗关系、耍弄强权的当事人,她也不畏强势、不惧强权,坦然面对。一起“带刺”的经济纠纷案件,被告依仗有关系,多次传唤不到庭,并从多方面给她施加压力,但这一切没有动摇她公正执法的决心,在查清事实后对案件作出公正判决,使原告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
  熟悉此事的农场管委会副主任朱继国说:“当地一些群众的法制观念还很淡薄,常常会遇到一些人言行粗鲁,无理缠讼。郑庭长除了带着柔情温情去办案,在工作中也带着些‘煞味’,让那些当事人感受法律的尊严,不敢胡来。她的气质,可以说是刚柔并济。”
  作为一名家庭美满的法官,她审理最多的案件偏又是离婚案。对此,她常把自己的感悟与打官司的夫妻们分享,好多次让当事人哭闹而来,牵着手走。有的时候,郑成琼也不得不做做“恶人”,对于一些实在无法维系的婚姻,她也鼓励当事人勇敢“舍弃”。这些年来,经她劝解之后和平分手的夫妻难以计数。
  在卜海云与刘斌的离婚案中,刘斌不愿意离婚,但又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权益,就以逃避的方式来应对。法庭多次与他联系都是避而不见,开始还接电话,后来也不接了。刘斌年迈的母亲两次来到法庭,告知说他已2个月没回家,儿媳妇也不愿在家,孙女没人照顾。
  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得知一直“躲猫猫”的刘斌近期将会回家。一天晚上9点多钟,郑成琼接到了卜海云打来的电话,说刘斌现在回家了,请求法庭现在去家里处理,她立即带领法庭干警赶到东风农场十二分场四队的当事人家里,到达已是凌晨12点多,老人和孩子已经睡下。满脸愕然的刘斌见到郑成琼头一句话便是“我不离婚,坚决不离!”,接下来便是恶狠狠的乱发泄一通,当事人双方立马剑拔弩张,争相数落对方的种种不是。
  郑成琼并不急于发表意见,只是静静地听着双方倾诉。等他们把牢骚发完了,郑成琼开口说:“居然大家矛盾分歧如此之大,已经是一场死亡婚姻,为什么不放过对方,让自己也获得自由呢?”她把情绪激动的刘斌叫到门外,单独聊了起来,耐心细致地给他讲解法律,帮助他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一小时后,刘斌沉默了,他向郑成琼吐露心声,虽然不愿看到婚姻就这样终结,家庭就此解体,但相对来说分开对家庭所有成员都是一种解脱。法庭对双方的夫妻共同财产、债权债务进行了合理分配,特别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进行了妥善安排。
  走出那间破旧的小屋,已是繁星满天,夜深人静。“虽然山路颠簸,感觉回程的路却特别畅快,回到庭上已是凌晨3点多了,但大家都认为这趟夜路跑的值。”现在回想起来,郑成琼依然是满脸的欣慰。

  采访印象之三:“她是怎么样调解成功的?”

  熟悉郑成琼的人,时常被她的工作热情和干劲所感染,从心底里对她肃然起敬。“很多案子在我手里就是调解不了,偏偏一到郑庭长这里,都能化干戈为玉帛,到底她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有很多疑问,一定要好好向她学习、求教。”勐龙司法所的傣族所长岩温向我们坦言。
  坐在一旁的人民陪审员柳成章对岩温开着玩笑说:“你看郑庭长的办公室里不是摆着一套功夫茶的茶具么,要不你也去弄一套来,说不定一样会有很好的效果呢!”其实柳成章想给我们传达的,并不仅仅是郑成琼办公室里的那套茶具,而是她为老百姓解决矛盾纠纷时所下的功夫。
  的确,郑成琼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套茶具。她说,这种温馨的环境更容易让当事人放松心情,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从事基层法庭工作,每天面对来访的当事人,郑成琼非常重视这种细节工作,始终坚持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张笑脸,文明接待、有理有节、以心换心。通过那份“真诚”和“亲切”,郑成琼化解了一件又一件基层矛盾。
  在岩烘和岩温叫、玉燕保证合同纠纷案的执行过程中,双方见面必吵,有几次差点大打出手,昔日的亲情现已反目成仇。由于案件在当地影响恶劣,郑成琼接到任务后,先来到当地村委会,与村小组干部座谈深入了解情况,并试图调和双方矛盾。起初,当事人对调解工作很抵触,认为法官是在“和稀泥”,态度坚决绝不让步,甚至一度拒绝接听电话。
  再棘手的案件,郑成琼从没有退缩过。凭着一股劲,她组织了法庭干警、村干部,兵分两路连续3天夜访了双方当事人。经过反反复复与当事人沟通,讲法律、论人情、话伦理,当事人也逐渐意识到郑法官的每一句话都至情至理,冰封的心逐渐融化了。最终,事情出现了转机,双方当事人及亲戚环座在岩烘家的竹桌前,根据郑成琼提出的意见签下了和解协议。一个月后,岩烘在法庭领到了岩温叫、玉燕偿还的借款,纠结了双方五年之久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俗话说得好,判决容易调解难。但一判了之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不是郑成琼一贯的办案风格。在长年的办案过程中,她十分注重案例引导、法制教育、亲情感化等方法,对“症”下“药”,寻求法、理、情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平易近人、合情入理的说理方式,让当事人在调解中感受法官的真诚、亲和与法律的公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2013年7月,勐龙镇叭罕黄村的明玛、师安因为分家析产纠纷把儿子老黑和女儿明能、那芳告上了法庭。老黑小学毕业后就回家帮助父母劳动,并将二个妹妹都供养成为大学生。按照哈尼族的风俗习惯,父母由长子养老送终,财产归长子继承。但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两个妹妹则认为父母的财产自己也有份,而且自己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如何分割家中的胶树,不仅原、被告之间有争议,三被告之间也存在矛盾,经过村民小组、村委会、司法所和镇政府先后组织的8次调解都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在郑成琼看来,调处家庭矛盾,关键要引导矛盾双方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大道理咱也不讲了,你也是个明白人,为人子女的,谁都想为父母出一份力,敬一份心……”她单独将老人的儿子老黑找来,与他聊起了自己去世的父亲,泪水湿透了她的眼眶。老黑最终被她的真诚感动,同意与自己的妹妹共同赡养老人,分割胶林。
  郑成琼告诉我们,对法庭大多数案件来说,从法律上确定权利是简单的,而真正把实际问题解决,更考验一名法官的智慧。她说,官司不在大小、纠纷不在难易,都涉及了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要妥善调处好这些矛盾纠纷,就要有爱心、有耐心,还要有责任心。

  采访印象之四:“郑姐传递着正能量。”

  “我耳濡目染了郑姐的许多工作方法,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从她身上所传递出的温暖,不仅仅是当事人,就连我们都能情真意切地感受到,甚至被感染,这样的正能量,激励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刚从勐龙法庭调到院机关工作的年轻干警陈前妃十分感概。
  “她总是跟我们年轻人说,要耐心去听,用心去想,谦虚去说,换位思考,尊重别人,别人自然敬重你,有彼此的信任,矛盾就会迎刃而解,我都记在了心里”。谈及自己的进步,小陈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师傅郑成琼的感激之情:“最初办理案件很不自信,是郑姐手把手地把我带起来的。”
  工作内外,法庭的年轻干警都亲热的喊她郑姐。这是个以身作则的姐姐,遇到复杂、敏感案件,她总是冲锋在前;这是个要求严格的姐姐,无论政治学习、业务学习还是文体活动,都要求大家奋勇争先;这是个温暖人心的姐姐,每逢节假日,总会把庭里的兄弟姊妹召集到一块儿热闹热闹;谁有心事了,也都第一时间找郑成琼诉说解惑。
  法庭的工作很辛苦,一个案子刚处理完,由此带来的成就感没有维持几分钟,下一个案子又接踵而至。法庭常年驻庭人员3人,累得受不了的时候,年轻同志难免就会冲着郑成琼发发小脾气:“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辛苦?”这个时候,她就会摆出“过来人”的姿态,“我们是法官,辛苦总是会有的,但是平息纠纷后带来的快乐也是其他职业比不了的……”这些话安抚了那些年轻人,也安抚了她自己。
  郑成琼很忙,就像一支高速旋转的陀螺,不停地转啊转,刚准备停下来,却又不得不转起来。案子解决不了,找她;当事人来闹,找她;宿舍停电了,找她;干警生病了,还是找她。作为“一家之长”,她对内要处理法庭干警的大小事务,对外要负责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协调。偶尔,她还要管管与法院工作毫不相干的“闲事”。
  “郑姐既要开庭审案,又要带好队伍,还要负责我们的生活起居,绝对是一个很‘强大’的女人,我打心眼里敬重她。”借宿在法庭的派出所教导员吴宇由衷的感激。“记得上次我生病了,郑姐硬是帮我把药熬好了放在厨房才外出办案,让我们温暖备至,真是法官警察一家亲啊!”
  驻庭法警岩叫回忆,在办理一起案件时,郑姐结识了勐宋村委会勐宋完小的布玛校长。布玛校长向她介绍,小学地处中缅边境,哈尼族学生占多数,还有两成缅甸学生,由于当地经济条件落后,学校图书室藏书少,种类少,已经多年没有更新,而且图书室里还堆积着各类杂物。郑成琼立即联系上自己认识的“德福公益”项目董事长高飞,并成功牵线让高飞在勐宋完小捐建一所“德福书屋”,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送了一个知识大礼包。
  不抱怨环境的艰苦而满怀工作热情,这份乐观开朗的心态一直激励着身边的同事们。这几年,在郑成琼带领下的勐龙法庭一年一个脚步,一年一个跨越,从全省优秀法庭走上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的行列。但最最打动我们的,是她身上持续散发的正能量。

  采访后记:爱心播撒司法清凉

  了解基层法院工作的人都知道,对于一个每年审结一两百件案件的基层法官来说,节奏快就是她们工作的常态。“你觉得压力大吗?是什么让你能够支撑下去?”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还行吧,我只有想到没有办结的案子时,才是唯一感受到有压力的时刻。”郑成琼的话很质朴。“或许是源于自己内心深处对这个职业的热爱……”
  这次采访是一次难得的心灵洗礼之行。此行,我们了解到的郑成琼,不仅是一个情系百姓的女法官,更是一个舐犊情深的慈母、一个顾家爱女的贤妻、一个孝顺贴心的女儿。多重角色的叠加在她身上没有顾此失彼的无奈和彷徨,而是从容地创造出了可称可赞的佳绩。
  “热”是西双版纳雨林气候的一大特色,泼水则是曼妙傣乡人民互送祝福的方式。
  “还是对工作对乡土有爱心吧!有爱的话,什么都能做好。”又想起郑成琼的话。在滚滚热浪里,体味到司法清凉的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