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春风拂边疆,创新实践固国门——西双版纳边疆法治建设的特色探索与成效
来源 :西双版纳州司法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10-13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司法行政系统立足边疆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以法治之力为边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繁荣注入强大动力。
双语人才强基,法治声音传边疆
聚焦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元的特点,西双版纳州司法行政系统精心选培了2324名“法律明白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达70%以上。同时,云南七谋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积极鼓励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学习东南亚国家语言、文字及其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涉外法律服务队伍素质。这些双语法律人才活跃于基层一线,积极投身于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纠纷化解等法律服务中,成为边疆法治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全州司法行政系统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契机,在傣族“泼水节”、哈尼族“嘎汤帕节”、基诺族“特懋克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期间,以傣族“赞哈”、布朗“弹唱”、基诺“大鼓”、彝族“三跺脚”等少数民族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依托“法治宣传边关行”“法治宣传固边防”等系列活动,将边境管理、禁毒、反走私等法律法规融入其中进行广泛宣讲,每年受众群体数十万,让法治理念随着悠扬歌声浸润心田。
民族文化铸魂,法治乡村焕新貌
西双版纳州司法行政系统将法治文化与民族文化巧妙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法治乡村新模式。全州建成7个民族法治文化广场、48个沿边法治村文化阵地。景洪市勐龙镇曼康湾村、勐海县勐遮镇曼拉村、勐腊县勐满镇曼列村等村寨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亮点纷呈,法治标语与精美壁画交相辉映、村规民约和民间谚语相得益彰,村民在休闲娱乐间潜移默化接受法治熏陶。基层司法所主动联合当地军警、村(居)委会、民族文化工作队等力量,走村入户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实现精准普法,法治文化深深植根于边境乡村,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边境地区蔚然成风。
多元服务护航,法治营商促发展
西双版纳州司法行政系统以“法治体检”为主要抓手,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团深入企业,点对点精准排查梳理合同协议,有效防范减少法律风险,推动解决法律问题,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景洪市某景区在拓展业务时,面临涉外合同与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律师团派员主动上门服务,协助修改合同条款、制定完善方案,扫清企业健康发展障碍。
公证机构积极作为,开通涉企公证绿色通道,服务企业发展进步。2025年,全州公证机构受理公证事项6445件,涉企公证业务实现数质并举。在一起跨越2800公里的商标侵权案中,西双版纳勐泐公证处找准工作切入点,通过保全证据公证,出具的公证书被法院采信,助力上海某餐饮公司胜诉,彰显法治对企业权益的坚实守护。
智慧调解增效,法治边疆启新程
全州建立健全县、乡、村、组四级调解组织网络,439个人民调解组织与1801名调解员坚守一线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初始状态,“警司联调”“诉调对接”等多元解纷机制成效明显,景洪市“警司联调”对轻微违法案件、邻里纠纷的调解成功率达95% 以上。
布朗族“法律明白人”岩某凭借对本民族习俗与法律知识的熟知,成功化解多起婚姻、山林土地纠纷,成为群众信赖的“解纷调解能手”。随着“云智调”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矛盾纠纷在线全流程处理。勐海县一起土地流转纠纷,通过线上调解快速成功化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实际,为边疆社会治理注入智慧动能。
从中缅边境到中老边境966公里的边境线上,西双版纳州司法行政系统以法治为笔、以创新为墨,积极绘就边疆长治久安的美丽画卷。未来,将持续深化法治实践,让法治春风吹遍边疆每一寸土地,为边境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