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腊法院:用法律维护民族团结

来源 :勐腊县人民法院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2-05-17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法院,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人民法院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审判职能,探索民族边疆地区特色司法模式,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聚焦组织引领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共识

为抓好创建工作,勐腊法院党组高度重视,将创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与审判执行和队伍建设等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制定《勐腊县人民法院创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工作制度,形成一把手主要抓,分管领导、中层领导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分工,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坚持政治引领,通过日常理论学习、党组中心理论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每周学习日和部门学习等方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教育,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知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等内容作为重点,反复学、认真学,确保入脑入心,不断筑牢干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政治保障。

 

聚焦队伍建设 强化民族团结进步人才保障

治国兴邦,人才为要。一直以来,勐腊法院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特殊实际,高度重视民族法律人才的培养和选用工作。

注重源头培养,通过招录公务员、定向委培“双语”大学生等措施,逐步培养了一批民族法官、双语法官,成为审判执行工作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目前全院16名员额法官中,有少数民族法官10人,其中“双语”法官4人。2021年,全院12名少数民族法官累计办理案件2690件,人均办案224件;2022年1-3月,10名少数民族法官办案927件,占案件总数的55.64%。

 


 

注重素质提升,着力培养知识型、复合型的民族法律人才。支持、鼓励各民族干警提升学历教育、参加司法考试,加强对少数民族法官的培训,组织“双语”法官参加各类业务知识和时政培训,提升少数民族干警分析认证、法律适用、裁判文书制作等能力。两年来,共组织少数民族法官和干警参加各级学习培训45期55人次。

 


 

注重选拔任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把掌握民族语言、了解民族风俗习惯,愿意办案、适合办案的民族法官配置在审判执行一线。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迅速成长,在各个重要岗位担任领导职务。全院副科以上民族干部8人,占领导干部总数的61.53%,先后涌现出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和“全省法院执法办案先进个人”的哈尼族法官张敏、李进学;获全州“绿色家庭”称号的傣族法官玉金罕等一批优秀少数民族干警代表。多名民族法官深耕专业领域,在民事审判、刑事审判方面成为法律专家,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法制建设树立了良好形象,提供了人才保障。


聚焦执法办案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法治根基

勐腊法院把审判执行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主要抓手,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全力维护各族群众利益,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审判职能工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依法惩治刑事犯罪。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影响民族团结、破坏社会稳定等各类违法犯罪,审结故意伤害、诈骗罪、盗窃罪、非法经营罪等刑事案件520件1025人,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基础。

 


 

依法化解民事纠纷。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着力化解和疏导矛盾,依法及时办理婚姻家庭、合同纠纷、债务纠纷、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各类案件2108件,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凸显执行工作成效。最大限度实现各族群众权益,2021年执结案件1239件。完善联合信用惩戒机制,通过限制高消费、拘留、曝光“失信人”名单等措施,维护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

 


 

做好司法救助工作。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实行缓、减、免诉讼费等措施,2021年开展司法救助17件,金额38万元;缓交诉讼费19件,金额13万元,依法保护了各族群众弱势群体参与诉讼的合法权益。

 

聚焦司法为民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服务

不断完善司法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既是人民法院的应有之责,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持续深入开展巡回办案。坚持“法官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原则,深入村寨“上门送达”“上门调解”,把法庭搬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法治观念,2021年共巡回办案1871件次。

 


 

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同司法、妇联、侨联、交警及乡镇、农场、社区等25个组织先后建立起诉调对接中心,把法律服务送到各族群众家门口。优化派出法庭、巡回审判点设置,2021年10月挂牌成立勐捧人民法庭,促进诉讼端口前移,实现10个乡镇巡回审判点全覆盖,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推行双语诉讼特色服务。选配通晓傣、瑶、哈尼族等民族语言的法官或书记员负责接待和立案工作,为不通晓汉语的案件当事人提供双语服务。把法律适用和民族习惯结合起来,聘请特邀调解员,用民族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能理解的法理,协助开展调解审判工作,解决群众之间、群众与法官之间的沟通难题,既解决了案件法结,又化解了群众心结,得到各族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全面加强智慧法院建设。不断完善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利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减轻各族群众诉累,依托“云解纷”“云南移动微法院”等平台,推广线上调解、审判、执行等活动,让办案解纷从“线下跑”转为“网上办”。逐步构建起“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诉讼网络,集成跨域立案、自助查询、在线缴费等功能,让边疆各族群众同等享受到司法改革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聚焦服务大局 培植民族团结进步深厚情谊

勐腊法院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在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做好边境疫情防控和合力强边固防上发挥法律作用、展现法院作为。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将民族团结进步与挂钩扶贫、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20万元,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2500余人次,帮助以哈尼族和瑶族为主的3个挂钩结对村寨、90户贫困家庭顺利脱贫,兑现了“小康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帮助挂钩民族村寨解决基础设施、文化建设、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困难,筹措资金建设垃圾池、排水沟,硬化乡村道路,在一点一滴的倾情付出中,“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共识融入家家户户。

 


 

守望相助抗击疫情。在一波波的疫情冲击下,29名干警坚守在边境一线和方舱隔离点,将近占全院干警人数的⅓,其中少数民族干警16名,捐赠各类抗疫物资20余万元。在一次次的守望相助中,法院干警和各族群众不分彼此,“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牢固。

 


 

法治保障强边固防。着力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依法打击跨境违法犯罪,2020年来共审结相关案件359件1023人,判决惩治了大批“偷引带”人员,持续释放出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的强烈信号。常态化开展跨境犯罪案件巡回审判,到磨憨、勐满、易武等边境一线巡回审判6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族群众代表现场旁听庭审,全民参与、合力强边固边的共识进一步凝聚。

 

聚焦普法宣传 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

始终把普法宣传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桥梁纽带,发挥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规范功能,通过依法办案,在各族群众间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社会良好风尚。

深化民族团结宣传内涵。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印制宣传单、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浓厚氛围。注重节日节点宣传,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12·4”宪法日主题宣传等活动,广泛宣传民族团结政策法规、民族法律法规、民族理论等基本知识,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观念深入各族群众内心。

 


 

组建民法典宣讲团,深入乡村、社区、校园开展宣讲,主动邀请各界人士旁听案件庭审。把脱贫攻坚、平安建设、强边固防等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扫黑除恶、反邪教、反电诈、禁毒等法治宣传,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法律意识,自觉按法律办事,做法治社会的维护者、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建者。

以法治护航民族团结进步,使命所在、任重道远。勐腊县人民法院将坚定求索、行而不辍,用法律手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让公平正义之光照亮祖国边疆,续写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