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勤务模式 提高警务效能
作者 :彭晴 刘周 来源 :州综治办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6-07-06
景洪市公安局北路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了以合成作战、网格警务和警民联动的新型勤务模式,实现了警务活动高效化,有力提升了警务工作效能。今年以来,辖区发案率环比下降46%,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一、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共筑辖区防控网络。一是坚持综合谋划。建立以派出所巡逻队和社区警力为骨干,群防群治力量辅助,治安积极分子广泛参与,辖区治安执勤点为重要卡点的立体巡逻防控勤务模式。在17个居民小区,4所学校,2个流动人员集中的城中村,2个案件高发的重点部位科学设立25个固定执勤点、安置25盏警灯,每天发动50名三支力量值守警灯,做到“岗在警灯亮,灯亮有人在”。二是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将新组建的各社区120余名联防队员作为派出所警力的有力补充,整合规划巡防路线,科学摆点,不断改进防范方式,打造各社区之间联防联动、互相支援的大巡防格局,最大限度地把防控力量投放到案件多发地段和多发时段,构建24小时巡逻防控机制。三是深挖潜能焕发治保组织新活力。由派出所直接参与各个社区治保主任及成员的选拔任用工作,并进一步明确治保会工作职责,实现了治保组织由“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变。佩戴统一制作的红袖标,提升群防群治工作者的自我荣誉感和责任心。
二、以提高警务运作效能为引擎,提升打防管控效能。一是构筑高效情报指挥网。根据事件起因、性质、规模、影响等,划分为一、二、三级不同的快速处置警情响应等级,建立情报“日分析、周研判、月会商”机制,加强对辖区治安动态、重点人动态等情况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建立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为警务实战提供支持。二是构筑严密治安防控网。根据特殊时间段、敏感时期以及社会面治安形势的变化,以每月为时间节点,以巡区为单元,对侵财类警情、“两抢”警情等分别设定月常量和蓝、黄、红三色警情状态标准,实行相对应的“常规巡”“加强巡”“武装巡”三级巡逻等级制度,着力打造动态布警、警务前移的工作格局。严格巡逻民警每天24小时到辖区白天固定执勤点签到并开展徒步巡逻、盘查可疑人员及采集车辆信息工作。三是构筑维稳常态网。以“人”为中心,拓展形成“住所、职业、轨迹、社交”等多角度的网络型信息平台,社区民警在管辖的居民小区内设立执勤点,结合小区发案情况相应的开展防范工作,发动小区物管及保安人员对住户入户进行登记,全方位采集录入各类基础数据信息,实现信息随时更新、情报实时共享,同时,除加强对辖区老上访户、法轮功等重点人员、高危人群等的重点排查、面上回访及动态掌控外,还针对因房产投资、拖欠工薪及征地拆迁等热点问题的重点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及不稳定隐患苗头,抓早、抓小、抓好,努力预防和减少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四是构筑精确侦查打击网。将派出所案件民警分为三组,每隔一天到辖区案件高发重点部位开展便衣反扒、抓获现行案件及抓捕吸毒人员工作,每天8时至17时期间到指定执勤点签到,抓获现行嫌疑人后负责消化处理。该机制运行以来,辖区两个发案重点区域的发案数得到了有效控制,发案率环比下降50%。
三、以完善制度规范为抓手,打造实战型队伍。一是强化规范管理。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奖励办法和培训制度,通过派出所管社区、社区管组织,所长联系居委会、社区民警联系治保主任、小组长等方式,让群防群治力量既是排查矛盾纠纷、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犯罪线索等的治安信息员,也是巡逻防范、协助民警开展设卡盘查、治安整治的防范安全员。二是严肃工作纪律。常态化纪律教育,严防发生通风报信、情报泄露等情况,三支力量与社区民警捆绑责任,共担风险,以制度管人、管事,在每个执勤点设签到本,每周由勤务指挥室负责统计签到情况及开展工作情况,通过建章立制,有力推动了群防群治队伍的良性健康发展。三是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对所有参与巡逻防控的民警、协警、三支力量采取考核制度,将巡逻防控工作纳入民警、协警月绩效考核,奖优罚劣,三支力量工作情况由社区民警负责统计积分,为破案提供线索的,实行“一案一奖”制度。同时,对家庭有特殊困难的人员,及时争取街道办、民政等部门支持,落实相关优抚和帮扶措施,切实激发民警、协警、三支力量队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