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四味”俱全打好禁毒人民战争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7-07-19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国境线长966.3公里,毗邻世界三大毒源地之一的“金三角”,近一半乡镇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无天然屏障,水陆空可直接入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西双版纳州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禁毒斗争的前沿。今年4月,国家禁毒委员会取消了西双版纳州勐海县通报警示地区和景洪市重点关注地区的“帽子”。今年5月,国务院授予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禁毒支队“模范禁毒支队”荣誉称号。在这“戴帽”“摘帽”之间,在这禁毒工作全国最高荣誉背后,凝聚的是西双版纳州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的切实举措和成效。

  一、措施有“土味”

    西双版纳州特殊的州情决定了禁毒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各项管用的措施必须接地气、有“土味”才行。一是构建州、县市、乡镇、行政村、村小组五级书记、五级行政组织(或群众组织)负责人共同担任双组长的禁毒重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同责、双主官负责制,将禁毒工作纳入各级工作报告和述职内容;各个乡镇(街道、农场)配备专职禁毒(综治)工作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镇长,行政村和村小组有专门人员负责禁毒工作,按30:1的比例配备社区戒毒康复专职工作人员,使禁毒工作体系深深扎入基层。实行了禁毒工作与扶贫攻坚、基层党建等重点工作共同推进。创造了以“抓党建、促禁毒”“抓禁毒、促发展”的“勐海禁毒模式”,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景洪禁毒模式”等一批值得推广的新经验、新模式。二是结合民风民俗,采取将禁毒工作纳入村规民约,组建禁毒联防队、禁毒防艾志愿帮扶队、规民约执行监督委员会、女子护村队等“土办法”,动员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禁毒斗争,形成全民抓禁毒的良好氛围,走出了一条具有浓郁傣乡特色的“民间禁毒”工作长效机制,实现了村长敢管、护村队敢抓、村规民约敢罚“三敢”目标。“村规民约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就像一条高压线,时时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涉毒。”2016年,仅西双版版纳州勐海县就有400余村民因逃避尿检或涉毒被扣发村集体经济股份分红或罚款处罚;护村队共对56个行政村428个村民小组开展集中整治,查获吸毒人员2227人。三是落实考核和督查问效机制,层层签订《禁毒工作责任状》并纳入各级综合考评内容,明确各县市、乡镇、村组,各级各部门单位禁毒任务,构建州、县市、乡镇、村、组、户、人禁毒工作七级责任体系,形成层层挂钩、层层包干,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做到每一位吸毒人员有人跟、每一户吸毒家庭有人管、每一个毒品重点组、村、乡都有各级领导干部“挂包帮”。各级干部、党员通过勤走、勤问、勤听,全面掌握情况,针对性地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吸毒人员尿检普查、重点吸毒家庭帮扶等工作,实现了帮思想、帮戒毒、帮发展“三帮”目标。同时组建禁毒工作专项检查小组,对禁毒各项工作立项督办,定期进行督查通报。目前,党员干部包干禁毒工作责任制已覆盖全州2267个基层党组织近3万名党员。

    二、宣传有“傣味”

    针对禁毒重点地区的实际,想方设法切实提高禁毒宣传的有效载体和形式。一是制作民族语言宣传材料,把毒品预防教育融进“章哈”“布朗弹唱”等民族传统文艺形式中,用真实案例改编成傣语广播剧,在乡镇(农场)、村组广播站滚动播放。同时,制作宣传光碟,编印通俗易懂的宣传挂图、手册发放给群众,不断提高广大群众识毒、防毒意识。二是组成“老庚” 组(即年龄相近的人),利用同龄人一起活动时间较多、思想相近的特点,依托村组党总支(支部)、团支部、妇女、民兵、老年协会等基层组织,按照“老庚”组的形式组成禁毒防艾志愿者队伍,加强思想引导和宣传教育。三是强化禁毒预防宣传教育进村寨、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进家庭、进企业、进寺庙“七进”活动。2016年,全州共开展禁毒宣传教育1400余场次,禁毒专题业务培训班26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4.8万份,受教育人数达50万余人次。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远离毒品的意识和参与禁毒的积极性,通过群众举报破获的涉毒案件442起,缴毒547.8千克,分别占全州查获涉毒案件总数的38.7%和11%。四是强化典型带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相互“攀比”的心理,积极用实例、数据等身边的典型带动“无毒村”以及平安创建等工作。目前,全州创建“无毒村”不断增多,总计达到160个,充分体现了禁毒人民战争的“人民性”。

    三、队伍有“火味”

    西双版纳公安禁毒专业队伍成立于1982年8月,是新中国第一支缉毒专业警察队伍,是禁毒工作的主力军。2011年以来,西双版纳州共侦破毒品案件6566起,缴获毒品42.8吨、制毒物品148.8吨,缴获毒品数约占全省缴毒总量的三分之一,连续6年全省排名第一。“边境多禁一分毒、内地少受十分害”,为了清除毒瘤,为了边陲傣乡的平安与和谐,西双版纳公安局禁毒队伍一直在行动。第一,这是一支英雄辈出队伍。第三轮禁毒人民战争以来,西双版纳州公安禁毒队伍屡获殊荣,州公安局禁毒支队被国务院授予“模范禁毒支队”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被公安部记集体一等功、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勐海县公安局禁毒大队被授予“全国爱民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景洪市公安局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队伍中涌现出“革命烈士、公安一级英模”柯占军、李敬忠,“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谢家乔、“全国十大缉毒先锋”李正涛、“全国禁毒先进个人”周庆等各级各类表彰集体和个人百余个。第二,这是一支廉洁守纪的禁毒队伍。禁毒工作人员接触面广并且十分隐蔽,西双版纳州始终把禁毒队伍廉政建设摆在首位。仅西双版纳州公安禁毒支队,就有3人荣立个人一等功,13人荣立二等功,24人荣立三等功,17人荣获嘉奖,支队全体民警35年保持“零违纪”、“零违法”的优良记录。第三,这是一支开拓创新的队伍。特别是第三轮禁毒人民战争以来,面对毒源在外无法根除,贩毒手法不断翻新,武装贩毒案件增多,涉毒犯罪居高不下等日益严峻的毒情形势,这只队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通过深入分析毒情形势,准确把握毒情特点,大胆调整禁毒战略,改变过去保守、被动的“堵毒”思想,树立“除源为上”理念,发挥西双版纳地缘优势,实施“走出去、打出去”战略。重点将侦察打击的拳头延伸出境,加大境外情报信息搜集力度,加强跨境执法交流合作。第三轮禁毒人民战争以来,在州禁毒支队的带领下,全州禁毒民警在境外破获“10?5”糯康贩毒集团案、缅甸佤邦邦康毒品加工厂等毒品案件30余起,缴获各类毒品近5吨和一大批枪支弹药,制毒原料20余吨,打掉20余个跨境贩毒团伙,抓获中、老、缅籍毒品犯罪嫌疑人100余名。通过境外除源,毒品内流数、外流贩毒人数等指标大幅下降。第四,这是一支扎实稳打的队伍。坚持“打大案”与“打零贩”两不误,“禁吸戒毒”与“重点整治”两手抓,努力卡住毒品内流渗透和危害群众的口子。近年来,全州共查破零星贩毒案件2846起,抓获零星贩毒人员2452名。开展“大排查、大收戒、大管控”专项行动,对州内涉毒人员进行尿液检测,查获并行政处罚吸毒人员24400人次,依法注销了800多名吸毒成瘾未戒除人员的机动车驾驶证。在州内建立3个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基地、9个安置点,打造了3个社区戒毒康复示范单位(点),集中和分散安置戒毒康复人员2053名,安置就业率达到88.9%。

    四、除源有“情味”

    境外毒源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欠发达。多年来,西双版纳州积极探索合情合理、标本兼治的禁毒路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西双版纳禁毒除源模式”。一是天眼识毒。积极配合国家禁毒委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开展的“天目”铲毒行动,保持了多年来毒品原植物“零种植”、合成毒品“零制造”。二是国际合作。主动走出国门,通过会谈会晤、互访互助、警务合作、联谊活动等多种形式,与周边国家警方、政府部门接触,在情报交流、缉毒执法、打击犯罪、执法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务实、密切的合作,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湄公河流域执法合作机制和禁毒联络官办公室平台,为进一步深化国内禁毒人民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全州公安禁毒部门与老挝、缅甸、泰国警方举行禁毒会谈会晤216次,工作互访515次,开展联合扫毒行动54次,联合铲除境外罂粟3500余亩。三是绿色替代。创造了境外罂粟替代种植为特色的西双版纳“绿色禁毒”模式,在境外罂粟种植区域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咖啡、沙参、茶叶、橡胶等作物 ,筑起了一道遏制“金三角”毒品渗透的绿色防线。目前,替代种植已经上升为国际合作行为。经云南省商务厅核发过证书,在老挝北部和缅甸掸邦地区开展替代种植的中国企业有36家,其中老挝23家,缅甸15家;种植项目51个,种植面积117万亩;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惠及缅甸、老挝村寨1656个,提供就业66.4万人次。截至2016年底,累计为国内替代种植企业争取禁毒境外发展资金7300多万元。2016年,境外替代种植返销国内农产品41.83万吨,报关金额8.97亿元。

  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刻不止!西双版纳州正按照中央、省的要求坚决打赢第四轮禁毒人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