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提醒!涉疫新骗局已出现,千万别信!

来源 :云南长安网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3-01-03

当前,疫情防控已成为日常,虽然在“新十条”措施下,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通信行程卡已经下线,甚至多地都不再查验健康码,但疫情防控并未结束,必要的防疫保障仍在进行。这种情况下,一些涉及健康码、核酸检测证明的新骗局也因此出现了。

案例1

涉疫骗局频发

“您的健康码将于24小时后变为黄码,为避免影响生活出行,请点击网址认证。”如果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可千万别点击链接,以免中了骗子的计。

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电信网络诈骗骗局,骗子把骗术延伸到了群众经常使用的健康码和核酸检测证明上。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反诈中心文职民警张艺娴介绍了骗子的诈骗套路。

“骗子会先给受害人打电话,自称是某防疫部门的,说受害人的核酸检测结果有问题,很可能是密切接触者,健康码、行程卡也同时存在问题。”张艺娴说,此时受害人为了自证清白,一般情况下都会说,自己近期没有出过门,也没有接触过有风险的人群,为什么会有问题?

为了一步步将受害人拖入陷阱,骗子此时会说,这种情况可能是系统出现了问题,需要重新核实受害人的身份信息和行程信息。随后,骗子会发送一个陌生链接,让受害人填写身份信息和电话号码等资料。

“填写完资料后,对方又会让受害人把验证码发送过去,表示会帮忙重新办理健康码、行程卡。其实在这个时候,受害人就已经上当了。有了这些信息,骗子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等渠道,轻松地把受害人账户里的钱直接划走。”张艺娴说。

此外还有一类骗局,骗子会冒充快递客服,称受害人的快递检测出病毒,已被销毁,需要加所谓“客服”的微信申请理赔。

警方提醒,不要轻易点击陌生短信的不明链接,不扫描一切可疑的二维码,谨防误进钓鱼网站,泄露个人信息。更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要慧眼识骗局,不要中招骗子的套路。“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不会索要当事人的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若有任何关于健康码异常的疑惑,请及时联系居委会、社区、派出所寻求帮助。”张艺娴说。

案例2

“客服”来电险遭诈骗

前两天,昆明市润城小区一名男性住户接到一个自称“京东客服”的电话,要求他关闭“京东金条”服务,还贷款11.8万元。可在随后的操作中,这名男子察觉到了不对,赶紧报警求助。

接到男子报警后,昆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七大队一边迅速组织警力出警,一边联系报警男子。可此时,该男子的电话却一直打不通。当心男子陷入骗局,特警想了不少办法。

昆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七大队二中队内勤民警常雁云介绍:“报警人提供的地址有误,我们担心他被骗,赶紧在同楼层逐户敲门寻找报警人。”还好,在派出所民警的协助下,特警顺利找到了报警男子。

该男子告诉特警,稍早前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京东客服”。对方问,工作人员通知他将“京东金条”服务关闭,他没有关闭完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对方来电是通知他,这个服务需要客户本人才能关闭的。

“对方说这个服务必须要关闭,并且要发声明是我本人将其取消的。我就根据他说的进行操作,上了一个网站。对方又说要验证身份,我就把哪个银行有多少额度截图发给对方,后面又涉及钱的问题,他就说让我把钱先贷出来。”报警人说。

此后,根据对方提示,报警人贷款11.8万元,这时,他发现事有蹊跷。“最后他们发了一个链接过来,说是因为验证失败,要我转12元钱,我就发现不对了。”说起这些,报警人很是后怕。

民警调查后发现,这是一起典型的冒充“京东客服”进行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如果报警人警觉性不够,按照对方的提示操作,将面临严重财产损失。“对方第一步是让你把贷款取出来,放在你的卡上,下一步肯定是要你转钱。这个时候,你哪怕只是转1元钱,他们都可以把你的钱全部骗走。”民警告诉报警人。

提醒

骗子话术一环套一环直到当事人落入陷阱

尽管很多场所取消限制,但健康码和核酸检测证明仍是群众经常需要用到的凭证。骗子把主意打到这上面,发送涉及健康码、核酸检测证明的虚假短信,或拨打仿冒电话。

各地警方预警的诈骗套路中,骗子以“密切接触者”“快递被检测出阳性”“健康码有异常”“线上排查”“核酸结果查询群”“领取居家隔离补贴”等为借口,引起当事人心慌。

随后,骗子会告知当事人,可能是信息泄露或系统有误,需转接有关部门处理,再告诉当事人涉嫌犯罪,诱导转账以证清白。骗子的话术一环套一环,直到当事人落入陷阱。

近期,以“京东白条”“京东金条”为切入点的电信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在此提醒大家,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可转账给对方,否则极有可能造成严重损失。当接到所谓的“客服”来电、遇到包裹丢失赔付等问题时,一定要登录官方购物网站查询相关信息,称可以退款或理赔的,十有九骗。如果被骗,请保留证据,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

释法

电诈达到一定次数涉嫌犯罪

云南民定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学好表示,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愈发猖獗,已成为最常见的犯罪形式之一,拨打诈骗电话、发送诈骗短信或在互联网发布诈骗信息都是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方式。虽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与传统诈骗相比存在较多特殊性,但仍属于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罪”。

为加大处罚力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了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和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中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

需要明确的是,根据该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一切电信网络诈骗行为都是违法的,行为次数达到一定数量标准后,甚至涉嫌犯罪。比如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在互联网上发布诈骗信息,页面浏览量累计五千次以上情形的,均应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对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提高警惕,对自己名下平台账户的设置管理,一定都要由自己主动操作;不管是任何人要求提供银行账户密码、支付软件密码或验证码时,一定要格外慎重,不要轻易透露上述信息。